“摘一天能掙400多元,累是累,可心里甜。”6月17日,在西吉縣馬蓮鄉陸家溝村種植大棚里,平菇長勢喜人,村民牛孝財一邊采摘一邊說,“以前守著旱地種莊稼,年年賠錢;如今在基地務工,加上土地分紅,全家年收入翻了兩番。”
牛孝財的變化,正是陸家溝村“2+1”富民產業成效的體現。如今這個以肉牛、早熟馬鈴薯為主,食用菌為特色的產業布局,讓全村115戶脫貧戶有了持續增收的根基。該村黨支部書記陸玉山說:“土地流轉有租金,大棚務工拿薪金,年底分紅領股金,現在我們村有三條增收路。”
陸家溝村的生機,向西延伸至馬蓮川萬畝冷涼蔬菜產業基地。當下,1.34萬畝菜田鋪展開來,覆蓋馬蓮鄉、將臺堡鎮兩個鄉鎮8個行政村。種植戶蘇發強捧出還沾著泥土的馬鈴薯笑著說:“5月提前上市,1斤賣到5塊錢,這5個棚保底收入有5萬元。”而一年前,他還是靠低保兜底的監測戶。
馬蓮川萬畝冷涼蔬菜產業基地推行“保底收益+二次分紅”的聯農機制,讓8個行政村554戶農民深度嵌入產業鏈:土地流轉每畝有800元至1200元保底,銷售后再享分紅,戶均年增收超1.3萬元。田間直播間里主播賣力吆喝,借力電商,“馬蓮早熟馬鈴薯”品牌飛出深山,年銷售額達1.3億元。“基地每年為鄉里提供近500個長期崗位,農忙時還能吸納近千人次打零工,實打實拓寬了增收渠道。”馬蓮鄉鄉長王如林說,2024年全鄉脫貧勞動力務工占比超41%,村民們的腰包鼓了,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。
固原通過“冬菜北上、夏菜南下”錯季戰略,每年將6萬噸鮮菜直供上海、廣州等地高端市場,西芹、馬鈴薯兩大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溢價超30%。
固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今年以來,固原圍繞肉牛、馬鈴薯、冷涼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,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,通過政策激勵、技能培訓、定向輸轉等關鍵措施,實行外出務工人員就業補助和一次性交通補貼“免申即享”,確保脫貧人口(含監測對象)轉移就業12.5萬人以上,農村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1.97萬人,扎實推動脫貧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增收。
“持續提升幫扶產業發展是關鍵,但更核心的是要將產業發展與就業增收精準鏈接到戶到人。目前全區390家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就業5.56萬人,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,構建起穩固長效的防返貧機制。”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。(記者 李昊斌)